为破解线性工程扬尘点多、线长、面广的管控难题,区生态环境局牵头构建“责任明晰、分工协同、靶向整改”的精细化管控体系,以靶向思维破解治理痛点,推动治理模式从“全面覆盖”向“精准命中”升级。
一是牵头定标,生态环境局统筹抓总,划定管控基准线。区生态环境局发挥统筹作用,聚焦“精细化”核心要求,出台《线性工程扬尘精细化管控标准》,明确3大阶段11项细分管理要点,覆盖导行道路硬化处理、施工现场封闭管理、土方开挖湿法作业、出入口冲洗车辆、裸土覆盖等关键环节,统一管控标尺。
二是分兵把守,压实行业与属地责任,织密监管网络。行业主管部门结合分管工程特点专项监管。执法部门开展日常巡查与专项检查,重点核查围挡、喷淋、裸土覆盖等措施落实情况,对违规行为依法责令整改、处罚。属地政府落实“守土有责”,对辖区内线性工程进行巡查执法。
三是靶向整改,多部门协同发力,巩固管控成效。依托在线监测数据,一旦某区域超标,立即启动“点位溯源—原因分析—精准整改”流程,例如监测数据显示某区域PM2.5、TSP数值超过周边区域,某路段道路尘负荷超标,优先核查该路段洒水频次、围挡密封性,而非全面停工整改,减少对施工进度的影响。对于屡次出现问题、整改不到位的施工单位,依法查处,根据自由裁量加大处罚力度,必要时移交给相应部门,建立“问题发现—交办整改—复核销号—回头看”闭环管理流程。
自实施以来,竞彩猫道路尘负荷由8月30日至9月19日市级通报的0.34克/平方米,降至10月上旬区级自测的0.29克/平方米,改善14.7%。通过线性工程全周期的靶向治理,施工扬尘管控将更新“粗放式管理”的传统模式,推动扬尘治理从“达标合格”向“优质高效”升级。